提高教师教学教研水平 都促进着教师专业化发展

每次去学校听课,听老师讲他们的需求,越来越感觉到,老师渴望教研,需要专家和学校的引领。只要循序渐进的设计,合理科学的安排,老师们的教研水平会慢慢提高,课堂也会越来越高效。

最近听了浦东干部学院李冲锋教授的一节关于代表课的讲座,受益匪浅。这几日一直思考,如果一个学校通过研磨代表课,并且能真正的落到实处,应该会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

代表课是什么?简单的说最能代表教师教学水平的课就叫代表课。一个教师一个学期要打磨出一节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代表课。

怎么打磨一节代表课呢?任何一种卓越成果的生成需要集体的智慧,这符合我们教学中的集体备课原则。代表课就是以同一学段的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开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分工。分工越细致,在这个环节中,做出效果的可能性越大。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在打磨的过程中,老师要思考、改进、模仿、寻求帮助、琢磨、内化,写作这样的一系列活动都促进着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打造代表课,老师需要着重打磨这几个点:教材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和经验提升。

首先要研磨教材文本,对教材进行最合理的解读。只要彻底的理解文本,才可以创设出符合编者意图的解读,才可以创新课堂。关于文本解读,李教授用李白的送别诗来诠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两首诗歌在解读的时候可以对比来,哪一首更能说明作者和诗歌里主人的感情呢?李教授这样解读文本:

在烟花三月的扬州,长江有很多船,为什么用孤帆呢,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别的船我看不到。在送别的江边,看着友人的船一直走,走到看不见了,看到的是天际流,还不舍得离开。这种送别的行为和感觉平时我们也有,一般人送到门口就可以了。再好一点的,送到路边公交车站牌,挥一挥手,说再见。最好的关系,舍不得离开的,车走了,看不见了,还要继续张望。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很深,他们是知己,是好兄弟。每次离别都有深深的不舍得。这种文本的解读,学生立刻明白了。而在赠汪伦这首诗中,汪伦是李白的一个粉丝,已经在汪伦家吃过了,喝过了,结果李白走了好远了,汪伦不舍得,又在岸上唱着歌曲去送,李白很感动。于是要写一写和汪伦的感情。桃花潭水是不可能深千尺的,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李白和汪伦的感情。因为李白和汪伦之间是粉丝和偶像的关系。这是离别前汪伦所做让李白感动。不是那种和孟浩然一样的依依不舍。如果所有的文本能解读出这样的意境,这样的课上下来,无论是听课者,还是讲课者都会如沐春风的。

其次是教学设计的打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依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特点设计的。离开了学情而进行的教学设计,无论多么完美,都是不可取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引人入胜的导入,深入浅出的新授,字字如金的总结,前后呼应的练习,美观大气的板书。导入是引发学生兴趣的,新授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创设出符合教材内容的,总结是提炼出重难点的,练习题目则是对新授知识的一种检测,板书则是知识体系的再次呈现。

第三要打磨的是课堂教学。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同的班级上课的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课堂教学会随着学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呈现效果。这也是很多老师同时担任好几个班级的课,会经常在自己的心中对所教班级分个二三六九等的原因。教学设计是相同的,但是学生是不同的,所以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如果说教学设计是剧本的话,课堂教学就是演出,不相同的导演及时用相同的剧本,导演出来的也是不一样感觉的戏剧。同一个导演用不同的演员表演出来的也是不同的效果。一堂课也是如此,需要数遍的打磨,边打磨边改进。

教学反思也是代表课打磨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代表课是相同的一节课,时时刻刻都有不同的想法。教材的诠释,课堂教学的生成,学生的表现,老师自己的感受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有深度的思考,所以每一次的课,都要写出教学反思,对于自己教学的改进是一种非常好的梳理。叶澜教授说:“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位名师,但是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最后一磨是关于经验的提升,这个是最关键的闭环环节。一节相同的课如果上五次的话,每次都可以有不同的感受。李冲锋教师告诉我们,上了数次课之后,原来的经验肯定是分散的,写了多次的教学反思,它们都是点状存在的,看一下里面有哪些相同的,对他们进行归纳概括,这就是概括化。 比如你多次谈到了要引发学生的主动性,那么你到最后,就可以把它概括为“引发学生主动性”。这就是概括化。可以概括化很多条内容出来。在概括化很多内容的基础之上,你可以对他们进行概念化命名。所谓概念化就是把你概括的东西给它命个名,用一个概念来标志它。比方说,教学,科研,阅读,写作,对教师发展来说很重要,我就把它的概念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四轮”。概念化还包括对这个概念内涵的界定。所谓系统化,就是把内容,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的体系。比如“四轮”的概念是有了,但是四个轮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就需要把它们在逻辑上说清楚。

在磨课的过程中,一定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同时当我们走到一定瓶颈的时候,一定要请教育教学的专家介入,进行适当的诊断。这样才不至于走偏,专家的诊断和引导可以让教研效果事倍功半。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定要集体备课,一课多上,多次研讨,及时写作。集体备课就是集体智慧力量的集中,而一课多上就是某一个老师重复上一节课,这样老师的劳动量就减轻了,而质量却在提高。学生看到一个学期一门课不同的老师来上,他们感觉很新鲜,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会高起来。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而在研讨中,又可以生发出很多的智慧,从来对课堂进行不停的改进。及时写作是很多人忽视的,过去就过去了。很可惜,及时记录可以让自己的教学主张得以梳理,而发表则可以进行传递自己的教学主张。

代表课写什么呢?每上一节代表课,一份完整详细的教材解读,一份理解透彻的教案设计,最完美一节课的课堂实录,每次教学研讨的整理记录,每一节教学的教后反思,教学过程的案例故事,上代表课的经验总结。每一份争取再三千字左右,一次代表课就可以积累2万字,一学期一节代表课,一年就是四万字,三年就是12万字,足矣成著作。教师一定要有成果发表意识,当你写的多了,很多有效教学的观点就自然的流淌了。

以化学为例: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第一章是:从实验学化学。共有两节,1.化学实验基本方法;2.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如果高一段有六位化学老师,共24个班级。我们可以六个老师一起备课,四个老师主讲。两个老师主讲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两个老师主讲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其他老师跟随每一节课进行听课。下一章再来选择不同的老师进行上课。每一个老师针对自己负责的这一章可以进行深度的思考,并作出相应的成果。

想做好代表课一定要坚持,并且真诚的对待自己的教学,把教学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要自律自己上代表课的流程中不是敷衍的,而是认真的。

上课之前的教材解读大家可以一起分析,有上课老师书写出有依据的教材解读报告,在上完所有班级的课之后,再梳理出最满意的一节教案设计,同时用录音笔录制最完美一节课的课堂实录并书写出来。每次上完课,都要进行深度的研讨,整理出每次教学研讨的记录,数个班级的课程上完之后,写出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过程的案例故事。上代表课的经验总结是最需要深度思考才能得出来的,需要大家一起研讨,只要每一次代表课写出经验总结才是最能提高一个老师对教学的认知的。

代表课,我们慢慢的试一试!

关键词: 教师教学

关闭